中数经纬副总裁林师授:在大数据领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原创
大数据
中国数据科技集团副总裁、中数经纬科技市场运营事业部总经理林师授:“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想,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虽然折射在现实里的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

【51CTO.com原创稿件】林师授,中国数据科技集团副总裁,中数经纬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数经纬)市场运营事业部总经理,前51CTO副总编。林师授2010年参加工作,任某创业公司Java开发工程师,负责平台后端研发,一年后投身技术媒体领域,从0开始用5年的时间从助理编辑做到总编职位,期间经历了编辑部重组、策划和出品了WOT全球技术峰会和开发者创新大赛,并且主导了主站改版和自适应专题系统开发,建立MDSA、线下公开课和Tech Neo等项目,如此开挂的职业生涯和清晰的职业路线,一定少不了严谨的职业规划,和保持着“一条路走到黑”的习惯。如今,他加入到一家创业公司—中数经纬,负责产品和市场业务,又从0开始切入B端战场,似乎已经改变了当初既定的习惯。

▲ 林师授  中国数据科技集团副总裁、中数经纬科技市场运营事业部总经理

“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想,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虽然折射在现实里的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

在互联网这个平行世界里,他以不同的方式追随自己内心的同时,也恪守着一条重要的价值观:不要纠结机会,不要否认个人价值,不要沉浸企业的影响力,随心就好。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他身上散发出来的自由与变化的程度却又在我们的意料之外:白天基本不回微信,却能在凌晨秒回信息;在51CTO工作期间“follow his heart”坚持迟到了5年;在大部分项目前都采取“先斩后奏战略”的非典型媒体人。或者是因为互联网具备的高速成长性,又或许是因为生长在从不缺少随性、并且拥有自然的天空和放荡不羁大海的海南,在绝对的理性与感性上,虽然看似矛盾,他却能如同棱镜般,折射出他内心微闪的光芒。

在51CTO有着如此好的机会和前景,而大数据这个领域,从2010年开始,国内很多初创企业和巨头们纷纷加入到大数据的淘金队伍中,经过多年的刷洗、优胜劣汰,已然成为实实在在的红海。如今涉足,需要面临的是无限的投入和无限的博弈去适应大数据行业的竞争和审视。是什么让他选择投身到竞争如此之大的大数据产品业务上呢?

“我觉得现在用红海来形容大数据市场为时过早,大家常常把大数据行业作为评判市场的标准,但市场是个载体,远远大过于行业,它承载的是客户的期望,而不是规则。从产品定位上,我们不关注竞争对手,而是去思考如何满足客户期望,如何把大数据产品线拉长,在不同层面满足客户的期望,最终实现换道超车。”

整个专访花费三个小时,从林师授的身上看得出,作为管理者,他在51CTO时体现出来的个人英雄主义已然被团队精神所代替,在节奏快速的互联网背景下,不随波逐流,才能以独特的感悟体验这真实世界。

51CTO:作为深入了解诸多行业的老媒体人,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加入中数经纬大数据舆情监测公司?

不在媒体行业呆过10年以上不敢自称老媒体人,我在IT168和51CTO加起来也有大概8年的时间。在此之前,负责过某创业公司平台后端开发,不过离开不久就倒闭了(笑)。其实我还是挺喜欢做技术,至于为什么要离开,我现在也不是很清楚,可能程序员这样的职业对我来说,显然是兴趣爱好多点儿,不能作为一份职业吧。一般来说,我对一份职业的要求是除了能够让自己全心投入的同时,还能踏实睡觉。但是,程序员这个职业只满足了我的前半部分。

而转身做技术媒体主要还是来源于自身对互联网技术的偏执,51CTO也是我上大学时技术启蒙的一家网站,所以自身也带着很多情感。很幸运,在此之间经历了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VR/AR、IOT、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技术的浪潮,也经历了传统互联网Web1.0时代被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冲击,可以说是UGC Web 2.0时代,到如今提出的AI来代替用户产生内容的概念,或称为Web 3.0时代吧。行业的变革,是新兴技术的产物,媒体人的职责就是作为新一轮技术变革记录者,推广者,见证者。

但是,进入媒体行业这些年,我始终逃脱不了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并不能参与到变革的当中来。在整个媒体行业问题很多,答案却太少,没等折腾清楚,行业的面貌又开始天翻地覆,一直有种试图挣脱的无力感。我说过,对一份职业的要求是除了能够让自己全心投入的同时,还能踏实睡觉,但媒体这个职业还是只满足了我前半部分。

理想很丰沛,但是不能被骨感现实所惑,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切的技术变革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加入中数经纬做大数据产品应该是顺其自然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想,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虽然折射在现实里的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

至于为什么选择创业公司,引用最近看到刘老木(趣学车CEO 刘俊伟)的一篇文章比较贴切,大致是(已修正):我一直觉得创业者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也是我最尊重的人,因为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他们一定是有眼界的人,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们一定是内心强大的人,因为他们能承受别人承受不了的压力。他们也是一群有梦想的人,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渴望成功的成就感,他们是改变世界的人。

嗯,我不能让CEO他一个人跪着改变世界(笑),大家要一起all in,跪着活下去,未来大家都是改变世界的人。所以,不要纠结机会,不要否认个人价值,不要沉浸企业的影响力,随心就好。能够与一个正在改变世界的人一起改变世界,这应该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51CTO:您在媒体行业这么多年,可以谈谈媒体行业的现状和进入中数经纬的转变吗?

在51CTO这么多年,我能够感受到51CTO是一家坚持、包容、团结、有目标、能够体现自己价值的企业,也非常符合公司在水文化上的定义,我也相信在这里但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定会有所成就,所以一待就将近7年,同时也受益颇多。

而如今的51CTO,我们不一定定义它是一家传媒公司,或者是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它在产品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遵循平台、连接、转化的服务流程,从媒体、社区、在线教育、播客专栏、微职位、WOT峰会、CTO品牌,把整个技术人群生态构建了一个闭环规模,服务于技术人群,所以发展才如此迅速。

互联网媒体现在多线发展,这个方向是对的,为了适应这个市场需求嘛。当然,在这个媒体行业里面,你也会看到很多只做在线教育,只做专栏社区,只做线下培训的公司活的都不是很好,第一是你很难抓到用户新需求;第二是,单做一个产品,想做好,就需要不断投入巨大的成本;第三,任何产品、需求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或3年,或7年,或10年,你不好判断,等你开始要盈利的时候,哪一天资本市场变化,或者是用户需求变化了,你摔的比谁都惨。

但是现在很多人身处在这个行业里面,没有好好利用这个平台去沉淀和分析,以过度关注竞争对手来作为判断市场变化的标准,或者是用户的新需求,而忽略了真正的需求在哪里。如果只是因为它营销做的好、或者是平台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是满足了部分用户的需求,这些因素让我们很容易就盲目去决定这个市场的真正需求,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用错误的推理去证明一个正确的答案出来,这是非常致命的。

这些情况可能是由于互联网流量正在慢慢枯竭而逼迫大家不得不迅速转型或者改变,另外也是因为大家因为过度关注竞品而导致都在争取知识付费这个入口而互相陷入了资本市场的博弈之中。

第二点是现在的互联网媒体行业门槛低,在这里你会看到各种行业形形色色的人奇葩般存在。当然,互联网媒体也没有传统纸媒那样的高门槛和体面的收入,自然无法比拟。还有一点是相对于媒体本人,由于媒体属性的关系,接触的渠道和客户面积广,面对一些灰色收入大部分人都无法抵挡,殊不知这种“无形资产”从根本上是用整个媒体平台的信用来背书,而自己还沾沾自喜,更无心专注于技术传播本身。当然,我对这个行业还是保持中立的态度,既然存在就必有它的合理性,我只是管中窥豹去谈谈我个人的想法而已。所以,待在互联网媒体越久越会发现,这个行业与当初加入的初衷完全相反了,如今,已经有很少人会去说:“要尊重每一条新闻,它随时都可能死去”这样的话了。

对于个人的转变,其实主要还是从个人主义到团队精神上面,之前可能更多的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为了内心而活,为自己而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工作上更多喜欢个人主观去观察去判断、去衡量、去刻画出自己认为的标准答案,几乎很少跟领导去沟通讨论、调研、取证、解释,因为这里需要耗掉很多精力和时间。很多事情从客观上面是无法解释的,但是我知道花那么多时间去解释要做的某个项目或者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只是去论证这个东西能不能做,显然是没有价值的,而你的主观意识很清楚,因为我看重它,我觉得它有价值,所以我觉得做这件事情就有价值。

而创业公司不一样,创业公司的重点不是说你做这件事情有没有价值,重点是关注下半年能不能继续活着。所以,我在给客户做一些设计方案时,总是会把我们的销售拉上,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势实力,在某个细节上要做到明明白白,而在与客户宣讲的时候,你的表情、动作、语速都要跟销售有着默契的配合,生怕因为出错影响了整体的签单效果。

51CTO:怎么去适应从to C到to B业务上的转变?

这个问题是所有从to C到to B的管理者都要面临的,同时也要看业务的方向和身处的环境去决定如何做转变。简单来讲,C端产品是靠主观意识去寻找共鸣,B端产品是对业务理解去找到核心诉求。如果更深入去理解,我觉得这是一个对人性的认知和洞察。

你在做to C产品的时候没有人会告诉你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因为C端本身有个特点是用户量大,需求多样化,所以需要靠你通过多年的经验慢慢沉淀和提炼,通过“高频”“体验”“痛点”等关键词提取用户需求,或者是5W1H这样的分析法这样的机械化系统化的逻辑去判断,然后熟练运用2A3R这样的模型,从用户获取、留存、活跃率、变现到自传播去做好运营感觉就差不多了。优势是在于付费模式多样化,流量也比较大,产品上只需高度关注用户体验,运营上就可攻可守,如果不能在拉新、留存、活跃、变现上加速缩短,可以在某个环节加速完成转化。

而to B这块业务的产品需求是已经固定的,模式业务单一,定位清晰,只要服务到位,对客户有价值,企业就会给你买单。但是中数经纬在我进来之前,一直服务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如何冷启动去开拓企业市场,在企业市场里面我们首先做哪个细分领域机会比较大,这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

所以进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官网、启动微信公众账号,通过组建市场部和运营部,优化客户案例,参与活动沉淀数据获取市场线索,在社交网络中拉碎片用户组建微信群,最终回流到官网、微信公众账号、注册体验产品,然后销售跟进去做过滤,跟踪,培育,最终促进成单。但是,经过两三个月的尝试,虽然从逻辑上看没什么问题,但是你会发现,中数经纬作为一家大数据公司,和市场上的舆情监测产品、品牌效果分析产品、数据智能采集相比也比较突出,但是销售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按照正常逻辑,我们可能会总结出一些经验:第一,大部分需求的客户都已经采用了竞品,剩下的客户都是伪需求;第二,对目前伪需求的客户重新去培育需要耗很大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根本承受不起;第三,SaaS软件基本都是年订阅模式,创业公司耗不起;第四,客户的习惯比较难以改变等等。

正在纠结当中,CEO找到我说,“这些客观问题谁都有,你需要从自身去找,除了策略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政治觉悟,人性的参透”。

经过短暂的思考,决定改变销售策略。根据目前我们切入的食品、医疗、能源、教育行业定制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方式,寻找地方代理为主,让他们分销我们的产品,毕竟人家的资源放在那里放着,其次是做客户成功,以销售去做老客户升级和进一步销售,最后做渠道投放,毕竟如今的获客成本高,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入,才能够有可能打平,万一还没有等到打平,资金运转就开始困难,这就尴尬了。

再一个是政治觉悟和人性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把目标放在决策者上,或者决策者关系群上,把他们搞定,基本上就是把整个企业搞定了。影响销售结果的因素非常多,如果只是关注决策者,忽略了决策关系群,因为某一个人的利益问题、认知问题等方面抵触你的产品,决策者会更愿意选择信任的一方去直接判断。

有时候想想,还真是,创业公司活着比死了还困难。

51CTO:我国舆情行业的发展大致历程是怎样的?现状如何?

舆情的诞生从互联网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而爆发点是在Web 2.0社交媒体出现以后,在这个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里,人人都可以参与、评论、吐槽、谩骂、诋毁,这是一种低门槛、低成本的参与方式,加上言论自由的边界很难界定,导致网络言论的真实性、可靠性、价值性都难以保证。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由发布言论的权利,但是难免会有那么一些人,在网络上漫骂,发表极端言论,煽动民众不良情绪,引发群体性事件等等,而这些内容主要也集中在微博、微信、贴吧、博客、论坛中,如何鉴别大量信息的真实性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甚至也会导致一些主流媒体被观点所误导,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随着当前社交媒体上曝光的敏感事件日益增多,里面掺杂着大量的虚假信息,长期以往会造成政府或者一些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有所下降,虽然很多平台都推出了辟谣工具,但是你要知道,每个谣言的爆发都是现象、信念、态度、情绪的总和,且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大于辟谣的速度,一旦多平台爆发,作为企业是很难从源头上去制止和还原真相和令所有人信服。因此,舆情监测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媒体的一部分重要工作,主要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危机,争取更快的反应速度。

从2014年开始,网络信息安全已经被中国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重要层面,也因此,国内的舆情监测的产品陆续登陆市场,沿着各自擅长领域和方向展开,整个舆情市场至今估值已经达到了数百亿,中数经纬就是其中一家。这些舆情监测产品的厉害之处是能够分钟级定位到某一个恶性事件的发布源头,既是谁、在哪里、什么时间、在哪个平台,发布什么消息,然后利用技术手段快速锁定发布者。

舆情监测早期的市场做的并不好,主要还是被客户打上“网络删帖”、“公关行为”、“网民行为”等标签,几个人组团就可以声称是一家舆情监测公司,实则是在做一些“灰色产业”,这对于整个舆情行业来说是造成极大伤害的。当然,舆情监测发展至今,经历搜索引擎、大数据技术、AI技术的发展,从简单的“舆论监测”到“实时监测”、“实时预警”、“话题挖掘”、“负面追踪”、“热点聚类”、“传播分析”、“事件分析”、“媒体覆盖”等主要功能已经完全覆盖,技术也相当完善,通过采用海量信息数据采集的手段,逐渐摆脱了企业对舆情行业之初的负面印象。

舆情监测平台的一些技术细节和功能在这里就不细说,目前中数经纬可以通过设置关键词方案,进行全网络监测,结合人工智能情感判定和独立的舆情响应团队,实时预警,并通过大数据+AI赋能于分析洞察,满足政府企业客户的各种需求,还能一键生成简报,定制化各种专报产品。

51CTO:在经济环境相对艰难的当下,企业能够基于大数据舆情做些什么?

这个分开说,因为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2018年经济环境不好,我认为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些创业公司活的很好、而有些公司大裁员、倒闭等,跟经济环境其实关系不大,主要原因还是自己。2019年的经济趋势还将是一个很长的L型,未来经济形势依然很严峻,不好已经成为常态,未来10年经济还是更差,如果我们把企业的失败怪宏观经济不好,那么我们往后的每年都会处于悲观中。

做企业,产品、定位、竞争、压力等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不可预测性太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经济衰退时会带来很多观念的变革,这也是创业公司的新机遇,只要活着,并抓住新的需求特点,就有可能会成功。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拼多多”、“趣头条”等这样的创业公司,我觉得完全符合人定胜天的说法,当然了,也有人把这两家企业的成功总结为运气至少占8成,就像把那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女明星归结于利用美色资本来获取成功一样,低估了她们背后的付出和实力。因为在大部分人的眼里“拼多多”就是一个卖便宜货的平台,“趣头条”就是靠看新闻赚零钱来吸引用户,做法都非常低端,在“高端氛围”的人群里面,现在的电商基本都是做品牌,做进口,提倡品质生活,这些模式怎么可能有出路?

换句话说,如果你把某件存在的事或物认为它是不合理的,那么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出在你自己的身上。孙中山先生说过,“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抛开新闻联播,在中国对便宜产品需求的人至少还有5亿以上,喜欢性价比的大有人在,抓住这个需求后,再考虑用什么方式去让他们觉得你卖的东西是便宜的,用什么战术切入哪些细分领域。所以,“利用拼团的方式去做高频的消费产品”、“利用碎片化时间去阅读赚零钱”这些暴力、裂变的模式随之出现。2B的企业更是如此,如果我们连客户的决策链都没有摸清楚,用什么策略和模式也没有搞清楚,盲目继续用互联网的思维去引流获取客户,成本剧增不说,最后有可能连家底都搭上。

那么,企业能基于舆情监测平台做什么呢?

据统计,1054件负面舆情涉及124家样本企业,共享出行、文娱旅游与新能源汽车最多,面对负面舆情 65.7%企业仍推卸回避。(来源于南方都市报发布的《2018公司负面舆情报告》)

2018年完全就是负面舆情集中爆发的一年,除了频频爆出BAT3J这样巨头的形象、品牌负面消息,还有更多的医疗、共享单车、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旅游行业、房产行业等企业品牌形象受损,他们都有着不同程度触礁,更严重的导致全线产品受到重创。如果我们把这些负面归纳起来,一般会涉及到业务模式、产品质量、技术漏洞,高管离职等内容。

如何去解决这些企业的这些问题,单靠舆情监测肯定是不够的,舆情监测平台只是作为一个实时发现企业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的负面的平台,通过分析负面来源、发布渠道、传播平台等一些多元化和无边界性的内容,企业本身内部环境也要加大力度配合,及时积极回应和担起责任,实时、有效消除舆论负面造成的不良影响,防止负面发酵,有的放矢,从而达到切断公众话题和舆论对企业的品牌受损。

51CTO:利用舆情的过程中,哪些环节是企业无法应对的难点?

社交媒体发展到现在,舆情监测的难点也开始慢慢凸显,目前主要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第一是主体的复杂性,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不一样,它具备很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互联网上传播的主体相当模糊,也正是因为它具备匿名的特点,使得它的传播面积迅速扩大,并且在时间上也具备分散化、碎片化的特征。这个时候舆情监测平台需要使用技术手段,来明确这个主体。目前主要可以通过获取账户的关联性、IP地址、传播关联性、粉丝的关联性等方式去判断,但是这个不能从根源去解决主体真实性的问题,不过将来区块链技术有可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通过IP地址控制用户多账户和定位的问题。

其次是数据的传播媒介,由于目前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定向免费流量、免费wifi的普及,门户发布门槛也普遍较低,短视频、图片、音频的流行也比较符合网民在碎片化、快节奏的阅读方式,更比文字都具备一定的“沉浸感”、“亲和力”,同时也较容易得到网民的参与和信任,因此也是推动了舆情加速发酵的重要方式。而视频、图片、音频这种非结构化数据的传播模式,在技术手段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国内大多数舆情系统都支持的不太好,中数经纬的技术解决方案主要是依托国内目前比较成熟的第三方技术,完成图片识别、音频转换技术去获取到相关内容,但是也会存在一定的容错率。

最后是数据的有效性,目前舆情监测平台在数据采集时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中获取,另外一种是通过部署站点全站获取。但是不管通过哪种方式获取数据,里面都掺杂着大量无用的噪声音数据,非常影响后面对事件的分析。我们都知道,现在网民在发表的数据是非常具有多元化和无边界的,上至企业品牌、高管花边,下至用户日常,电影娱乐,一组关键词里面,包含着数十条不同含义的数据噪音,比如我们检测“春光”这个关键词,其实就是想检测“春光”这个食品企业在网络上的舆情,但是你获取到的往往会掺杂 “春光无限”描述景色的,“春光灿烂猪八戒”电视剧的数据内容。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中数经纬通过三大定律去判断哪些是真实有效数据:第一,数据源需要具备一定的能量性,也就是说网友发布的某条舆论,本身在网络上市不具备能量的,如果舆论被其他网友转发,评论,阅读量达到了一定程度,我们会判断这条是有效数据;第二,数据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力,如果我们获取一条在四五年前网友发布的数据,且没有自我更新,那么我们就会判断这是一条无效数据;第三,数据与企业的关联性,比如说,我们在获取有效的ofo共享单车事件时,需要联系到“戴威”“小黄车”等关键词,这样才能够真正获取到ofo共享单车的有效数据,如果只是简单的监测“ofo”关键词,那花边新闻实在太多,严重影响到事件的分析。

当然,现在大部分企业做的情感判定、语义分析等AI的一些技术成熟度还不够,中数经纬是一家大数据公司,舆情只是我们一块很小的业务,包括对数据的洞察、研究、分析、追踪等服务,都离不开这些AI技术的支撑,所以,在今年年底我们也将在大数据产业园中落实AI lab这个项目,用来优化和改进整体的AI技术问题。

51CTO:网络社交媒体呈爆发式发展,大数据行业的企业纷纷加入淘金队伍中,如今已然成为实实在在的红海,中数经纬通过哪些差异化体或者优势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我觉得现在用红海来形容大数据市场为时过早,大家常常把大数据行业作为评判市场的标准,但市场是个载体,远远大过于行业,它承载的是客户的期望,而不是规则。从产品定位上,我们不关注竞争对手,而是去思考如何满足客户期望,如何把大数据产品线拉长,在不同层面满足客户的期望,最终实现换道超车。

第一方面是技术层面,目前大部分大数据企业面向境外数据采集这块都有很大的瓶颈,中数经纬的网络数据智能采集系统通过突破VPN和反爬虫限制,实现对各种境外社交媒体,包括Facebook、Twitter、YouTube及重点门户的数据实时采集,并通过解析模块提取作者、内容、评论、阅读量、位置、发布时间等多个维度的信息。

第二方面,是在基础设施上面的布局。在七八年前大家还在一直讨论要不要上云,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快速部署、按需分配的便利,网络、计算、存储等方面的低成本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和认可,到今天,几乎很少看到企业自建IDC了。而中数经纬还保持着传统的IT环境基础,投入大量的成本自建IDC,主要还是两个方面:1、数据安全的问题,如今针对云服务器攻击事件逐年增多,国内知名云厂商也达到十余起,完全成了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2、由于涉及到的数据和业务都比较隐私,我们需要对服务器有完全的掌握权,对关键业务的部署,而云服务器只是提供网络接口,且严重依赖网络。3、对境外数据采集的优势不言而喻,国内云厂商完全无法做到,限制较多。

第三方面, 中数经纬有着完善的大数据产品线,从大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应用、展示一站式服务,完全满足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客户,且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产品支撑。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如果你放眼看现在国内的大数据企业,做的偏技术垂直,比如只做数据采集的,最后卖数据;做分析的,卖给企业运营;做存储的,可能偏C端,又或者转型卖给企业协作方面;做应用的,更多的是结合行业做解决方案。这些都只能解决了企业客户的某个诉求,很难全面去覆盖到痛点,这样会导致企业信息不对称,业务衔接困难等问题的出现。

麦肯锡在《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报告中这么定义大数据:“大数据”是指其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集。换句话说,大数据除了在规模上达到标准,还要符合采集、存储、管理、分析这四个关键环节,才能让企业具备洞察、创新、加强生产力的能力。中数经纬作为一家大数据企业,一直坚守在平台建设和产品研发上,在大数据领域推出“经纬网络数据智能采集系统”、“经纬网络舆情智能分析系统”、“经纬媒介传播效果分析平台”、“经纬用户画像与智能推荐系统”、 “经纬媒体中央数据库平台”、“经纬媒体智慧采编平台”产品,同时也通过十二个数据服务产品,一站式服务于企业,支撑企业在大数据领域生产率增长、创新,创造更大的价值。

51CTO:中数经纬目前的规划和未来的战略?

未来战略上面主要放在大数据产业园的建设,这是我们拉长大数据产品线上的主要手段。提供政策层面的保障,汇聚医疗、交通、能源、食品、旅游等各行业入住,最终实现数据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吸引更多的资本、企业、人才的加入,建设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生态圈,推动更多的大数据应用落地,我们这个项目今年年底将在海南落实。

另外一个是由中国数据科技集团、中数经纬主办的“中国大数据创新发展论坛”,其意义在于与各界精英、专家交流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商业智能等领域的思维方法和领先技术,推动企业加快创新与转型升级,及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应用。

说了这么多,最后补一句,在大数据领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51CTO原创稿件,合作站点转载请注明原文作者和出处为51CTO.com】

 

责任编辑:王雪燕 来源: 51CTO
相关推荐

2018-08-27 14:52:27

云桌面锐捷网络

2018-12-18 10:29:10

林师授中数经纬

2011-04-28 15:41:27

火狐Android

2010-10-28 09:38:56

Android

2010-06-04 10:49:11

2011-06-03 10:17:26

联想Windows 8

2012-09-20 15:20:45

欧特克

2023-12-12 16:32:14

Commvault

2015-10-22 17:55:10

Hewlett Pac叶健

2015-07-17 10:24:23

小米谷歌开源

2011-10-28 09:38:50

WebOS

2016-07-13 21:08:44

2009-04-20 12:58:13

NehalemintelSUN

2016-06-17 14:52:47

2011-06-01 20:48:59

诺基亚Androidsymbian

2013-02-19 10:53:38

中兴通信网络

2018-06-12 16:13:19

英特尔

2024-01-22 14:42:27

蚂蚁数科数字技术

2009-03-30 09:31:12

谷歌美女副总裁决策

2012-05-15 07:40:45

博科符永庆亚太区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